輻射亮度計是獲取光譜輻射亮度、色度、眩光等關鍵參量的核心儀器,其量值準確直接影響平板顯示、照明設計、遙感定標等領域的計量一致性。本文從實驗室基準、現場傳遞、標準化三個層面,系統梳理現行校準方法與標準化體系,供計量、檢測及研發人員參考。
一、實驗室基準:絕對定標
1.積分球標準光源法
依據JJG211-2005《亮度計》檢定規程,將積分球出口作為朗伯體輻射源,出光口中心與被校儀器入口同軸等高,測得的光譜輻射亮度值L?(λ)與溯源至國家基準的標準值L?(λ)比較,按公式
ΔL(λ)=[L?(λ)-L?(λ)]/L?(λ)×100%
計算示值誤差,可覆蓋380nm–780nm可見波段,不確定度優于1.5%(k=2)。
2.相關光子自校準技術
利用自發參量下轉換(SPDC)產生成對相關光子,通過雙路單光子探測器符合計數,直接導出探測器絕對量子效率η,實現無需外部標準的“量子基準”自校準,已應用于微光輻亮度計,系統相對擴展不確定度0.3%。
3.熱紅外黑體法
在-40°C–60°C范圍內,以鍍金反射鏡切換方式獲取兩個輻射亮度水平,建立輸出電壓與輻射亮度的線性模型,完成多通道紅外輻射計定標,線性相關系數優于0.999。

二、現場傳遞:可移動標準
1.漫射標準色板法
將色溫2856K標準A光源照射漫射色板,亮度計45°方向接收,復現性好,可用于實驗室長期監測,但不便攜帶。
2.白場儀法
一體化白場儀內置三基色LED,可在現場產生任意色溫、亮度的標準光場,直接測量被校儀器示值誤差,方便現場周期性核查。
3.雙儀器比對
同時用已校準基準光譜成像儀與待校儀拍攝同一場景,結合BP神經網絡建立灰度-輻射亮度映射,實現外場無黑體輻射源的快速定標,顯著降低對嚴苛實驗條件的依賴。
三、標準化體系
1.計量法規
我國現行JJG211-2005、JJF1546-2015《光譜輻射亮度計校準規范》等規程,明確了積分球光源、標準A光源、幾何條件、不確定度評定方法,確保量值溯源鏈完整。
2.行業應用規范
平板顯示領域已發布《光譜輻射亮度計亮度與色度校準裝置技術要求》(BookSci2023),規定球體亮度源與光譜顯色測量組合的技術指標,使校準裝置滿足行業0.3%亮度、0.001色度不確定度要求。
3.國際互認
通過CIPR關鍵比對,將SPDC自校準、積分球法結果與國際計量局(BIPM)基準進行比對,實現校準證書國際互認,支撐跨國供應鏈量值一致性。
四、實施建議
對實驗室:建立“基準-工作標準-核查標準”三級體系,基準采用SPDC或低溫輻射計保持絕對量值,工作標準用積分球每周自檢,核查標準用白場儀每日比對。
對現場:優先選用白場儀或雙儀器比對法,每半年回實驗室做一次積分球全稱量校準,形成閉環控制。
對產業:制定企業級校準作業指導書,統一測試距離、積分時間、環境溫度,建立數據追溯數據庫,實現批次質量可控。